富豪们的隐秘炫富
现在辨别谁是真正的有钱人有点困难。积极购买刚发布的苹果手机的人肯定是有钱人吗?有钱人也许用的还是iPhone 6。开特斯拉的肯定是有钱人吗?他也许并没有固定车位。
2017年,美国一位学者说,有钱人除了买车、买包,还买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如健康、服务、教育。“有钱已经变得落伍了,所以有钱人选择了不展示财富。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出版了《有闲阶级论》一书,说有钱人通过购物展示他们的阶层。他提出了炫耀性消费一词,指购买衣服、首饰等外人看得见的商品。他说,穿高跟鞋、戴礼帽的意义是,证明你干不了任何体力活。120多年后,伊利莎白·库里德-哈克特接过接力棒,在《小东西之和》中描述了新精英阶层的做法: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特征是拥有文化资本,他们热衷于购买有机食品、背着印有NPR(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包、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关心的是隐蔽的、非炫耀性消费,比如穿有机棉衬衫,听系列播客。他们花钱雇保姆和管家,培养自己的孩子,练瑜伽和普拉提。”
《小东西之和》书封
地位的标志跟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古罗马人足够有钱、平民开始装饰他们的房子之后,精英们就要装修得更好,在他们的别墅里安装镶嵌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工人阶级的女性开始模仿最富有的1%人群的丝袜,穿绒线袜子。
炫耀性消费是购买衣服、手表、珠宝、汽车等可见的物品,虽然穷人要把他们的许多收入用于基本的必需品,他们的收入花在炫耀性消费上比例比有钱人还高。这一趋势在加快。1996年到2014年间,最富有的1%人群花在奢侈品上的比例进一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的五分之一人群相反:到2014年,他们这方面的支出比平均水平多35%。
今天的富人不是往车库里塞满豪华汽车,而是把支出花在不那么可见、但更加昂贵的地方。主要是孩子的教育:最富有的1%现在花在学校和大学上的钱,几乎是1996年时的4倍,而其他人群这个数字几乎没有变化。他们还在家庭服务上花了很多钱,如家政服务,省下了不那么有钱的人花在家务上的时间。
他们不是像凡勃伦说的有闲阶级那样把宝贵的休闲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而是用于丰富自己的经历,如看歌剧,去远方度假,在豪华的健身房里锻炼。他们的孩子跟着他们,吸收这些文化资本,养成进入精挑细选的精英大学所需的文化修养,提高了养成下一代精英的几率。今天对应于维多利亚时期穿绒线袜子的人,是嬉皮士,他们模仿有钱人对农夫市场和公平贸易咖啡的爱好,虽然他们坐不起去南极的邮轮。
贵族们在大众能够模仿他们时,就改变习惯,现在美国的精英也不再只是积累货物。由于所有人现在都可以购买名牌包和豪华的汽车,富人开始采取更多措施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新一代精英人士通过崇尚知识和构建文化资本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还会采取与之相称的消费习惯——他们更喜欢把钱花在服务、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而不是购买纯实物商品。”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教育投入,非炫耀性消费都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改进下一代的社会流动性,而炫耀性消费本身就是终点——只能徒有其表。对于当今的有志阶层来说,非炫耀性消费可以保护他们的社会地位。
虽然很多非炫耀性消费都极其昂贵,但其表现方式较为便宜,却同样具有标志意义——包括阅读《经济学人》和购买有机鸡蛋。换句话说,非炫耀性消费已经变成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新精英阶层向彼此传递自己的文化资本。
《经济学人》的订阅费一年可能只需300美元,但要知道应该订阅这本杂志,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它塞进包里,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浸淫在精英环境之中,而且还要入读学费高昂的学校——因为只有那里的人才会赞赏那本杂志,并相互探讨里面的内容。
大家都在看